南繁区及其相邻区域五县市普通野生稻监测网络
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海南拥有全部的三个物种,是我国野生稻资源尤其是普通野生稻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普通栽培稻(O. sativa)起源于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普通野生稻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由于所处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普通野生稻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含着各种病虫害抗性和非生物逆境的耐性基因、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无融合生殖基因以及高产优质等优良基因,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是水稻育种的巨大基因资源库,是发展稻作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首次育成的水稻三系中的不育系,就是利用海南三亚普通野生稻中的“野败”作为亲缘材料才取得突破的,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粮食紧缺的重大问题。
普通野生稻属多年生水生草本,秆高/秆长约150厘米。叶鞘圆筒形,疏松,无毛;叶耳明显,叶舌发达,长达17毫米。普通野生稻主要分布于江河流域、平原地区的池塘、溪沟、水涧与藕塘、稻田、沼泽等低湿地。适生于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生长期间是温度高和雨量充沛的季节。
图1 普通野生稻及其生境
图2 普通野生稻抽穗
转基因逃逸/基因漂移/基因飘流是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性中最重要且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从栽培稻到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移及基因渗入是转基因逃逸发生的重要途径。普通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的两个亚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具有相同基因组AA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自然异交非常容易,极易形成基因漂流。
海南岛作为我国转基因水稻的南繁、育种基地,每年全国各地的大量转基因水稻材料集中在海南三亚、陵水、乐东等地区种植,研究和检测转基因及其对普通野生稻的环境安全性,对保证建设海南生态省的目标尤显重要。转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漂移研究,可为保护野生稻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为野生稻的安全保护提供依据。
1. 普通野生稻监测地理范围:南繁区及其相邻区域
为全面掌握南繁区及其相邻区域(中南部)普通野生稻丰富的五县市普通野生稻资源变化等资料,有效维护基因资源库和生物多样性,海南大学热带作物抗逆栽培与种质资源创新团队在南繁区三县乐东县、三亚市、陵水县和相邻区域的万宁市、东方市开展农业野生植物野生稻资源调查、叶片采样。
栽培稻与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具有生殖隔离现象,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转基因水稻向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的基因漂移的现象,故本项目仅检测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流。
2. 普通野生稻监测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业野生植物调查技术规范》,调查从前期准备、制定方案、实地调查和调查数据处理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1)前期准备。收集调查区域的地区植物志、植物名录等各种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所调查物种的分布,数量等历史情况;结合文献资料收集数据,在调查区域内通过有目的的对当地实际情况经验丰富的群众、技术人员、有关专家等进行走访咨询,了解当地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种类、分布、种群数量等相关信息。
通过以上前期准备工作弄清各保护点目标物种的种类及相关保护措施,海南相关保护点周边地理条件方面的资料,如地形、土壤、地质、水文、气象、植被;社会情况的资料,如社会结构(城镇、乡、村委会、自然村落的分布等)、人口和民族的分布以及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社会变迁情况等;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资料,如耕地面积、作物种类、栽培技术、耕作制度等。
(2)制定详细的样方调查与项目实施方案,购置必需的调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GPS定位仪,无人机、采集标本用具等物资。
(3)实地调查。按照前期准备工作设计调查路线,进行实地踏查,当发现所涉及的物种时,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所有调查的居群进行定位,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地样方调查,采用测距仪或GPS工具箱测定野生植物分布面积大小,在调查点建立样方,每个调查点采用梅花点布样,设立5个调查样方,样方1×1 m,调查样方内物种的数量。摸清当前分布在各个保护点目标保护物种种群动态和生长状况及周边威胁因素,进行卫星定位(GPS)。
(4)对现存原生境点的普通野生稻叶片进行取样,采用群体内随机采样方法,每个居群采样至少5个单株,对面积较大的野生稻点取样数量加倍,混合制样。先采用bar和Bt试纸条检测,进一步核实采用PCR检测,检测诸如5S启动子、Nos终止子、bar基因、Bt基因、CP4基因、Km抗性基因、PAT基因以及载体骨架序列等。
3. 区域内普通野生稻基本情况
3.1 区域内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位点状况
调查海南省普通野生稻的原生境位点。南繁区及相邻区域五个县市的普通野生稻情况是:调查共涉及原生境位点68个,已经消失57个位点,调查位点中仅现存11个。普通野生稻保护形势极其严峻,应引起属地相关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值得欣慰的是考察中在东方市和万宁市新发现有面积在20~100亩、连片分布的普通野生稻大面积原生境点。但南繁区相邻区域的保亭县目前未发现有普通野生稻存在。
3.2 区域内转基因向普通野生稻基因漂移监测
对上述海南南繁区及相邻区域的乐东、三亚、陵水、东方、万宁(保亭未发现普通野生稻)等县市现存的11个普通野生稻开展转基因漂移监测。对现存原生境点的普通野生稻叶片进行取样,开展bar和bt的转基因试纸条检测,没有发现阳性植株,说明无转基因漂移发生。进一步核实的PCR检测,未发现有转基因向普通野生稻基因漂移发生。
3.3普通野生稻原生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垦荒种植经济林,如将水域丰富区域改为旱地的槟榔林和香蕉园等,截断暴露在外的水源,过度用水,切断了依赖水生存的普通野生稻的生命来源(气候变化导致干旱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同时在这些经济林的除草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对野生稻的生存造成致命影响。
(2)农田开发,如大量种植杂交水稻,开垦原有野生稻原生境地,不少野生稻被机械农具直接翻耕或旋耕掉。
(3)灌溉沟渠硬化,沟渠中没有积土,不能富集营养物质,就不再能生长水生植物,野生稻就失去了安身扎根之处。
(4)外来入侵物种的泛滥。显著的有水葫芦,凤眼蓝等,野生稻喜生长在开阔、潮湿和肥沃的湿地上,原生境一旦被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植物侵占,就会严重威胁野生稻的存活。外来物种的适应性强,生长、传播速度快,造成野生稻种群数量和可生存的栖息地锐减,并深刻影响其生存环境。
(5)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野生稻生存的原生境常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普通野生稻,多生长在水塘、山溪、水 沟、沼泽地等人类活动较频繁区域,导致其原生境易受人为干扰、破坏,造成野生稻居群的逐渐退化或消失,典型如村中修桥盖房铺路等活动,施工场地的扩张对野生稻生境破坏巨大且几乎是不可逆的。
4. 区域内普通野生稻保护建议
(1)加强野生稻种质保护的法制宣传与科普教育
根据 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 《名录》),稻属(所有种)(Oryza spp.)全部被列入二级保护,这其中包括了野生稻。
建议政府根据本省野生稻资源分布和保存的具体情况,尽快制定保护规划,依法制定对本地野生稻资源的管理、保护等的实施办法和细则,严格依法保护野生稻资源。
建立宣传教育体系,摄制专题宣传片、印制宣传材料、开设专题科普讲座、印发野生稻相关书籍和编目等,增强公众保护野生稻的法律意识,传播野生稻资源重要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性,激励积极参与野生稻保护。
(2)完善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采取原生境、异地种质圃、种质库、细胞库、基因库等多层次保护方式相结合,完善野生稻种质保护体系。建议从原生境到种子、种茎(植株)、细胞、DNA的异地集中保存保护网,确保野生稻种质资源长期安全保存。
(3)提升野生稻原生境监测预警系统,严格要求全国所有已建立野生稻保护点的地区按照行业标准《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监测预警技术规程》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利用国家野生稻种质圃的优势,建立野生稻资源保护监测研究中心,与全国各省市县的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野生稻种质圃、种质库建立互通互联网,健全野生稻监测研究体系。
(4)加强对野生稻的鉴定评价,建立野生稻表型数据库。对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开展种植资源的基础研究,提高种质资源鉴定的准确度。同时开展种质资源的育种利用研究。
5. 保护野生稻已刻不容缓,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是全社会的责任
(以下内容来自海南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关于野生植物保护的《告知书》)
野生稻是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野生植物管理,国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04号于1997年1月1日出台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并于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8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进行了修改。同时,《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于2002年10月1日农业部发布施行,2022年1月7日农业农村部令2022年第1号修订。
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人人有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造成危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接受调查处理。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野生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开展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教育,普及野生植物知识,提高公民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