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文名:Erwinia chrysanthemi
英文名:Bacterial stalk rot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菌科(Dematiaceae)、棒孢属(Corynespora cassiicola)真菌。
国外分布:不详
国内分布:湖北长阳和河北廊坊,海南琼海、陵水、万宁、三亚等。
寄主植物:大豆,橡胶,木薯,黄瓜,番木瓜,香蕉,茄子等
危害与症状:
又称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豆荚,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苗期染病,子叶上产生圆形至卵圆形病斑,暗红褐色。成株叶片染病,产生浅褐色至红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扩大时具轮纹,中央有暗褐色圆点,四周浅褐色,最外层深色,很像靶点,田间病斑大小差异大,外围四周有黄晕是本病重要特征。茎和叶柄染病,产生长梭形斑点状褐色病斑。荚染病,产生近圆形褐色斑,重要略带紫色,严重时豆荚上布满紫灰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形态特征:
主棒孢病菌的显微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生孢子梗由成熟的菌丝体衍化而来,菌丝体内具有多个隔膜,分生孢子梗顶端产孢痕处以层出梗的形式延伸;二是分生孢子以层出梗顶端细胞孔形式产生,圆柱形或倒棍棒形,具有多个假隔膜,顶部钝圆,基部平截(王承海, 2006)。而菌丝体呈毛发状或绒毛状,颜色呈灰色至灰绿色,背面有褐色的圈纹。郑肖兰等(2008)研究表明,引起豇豆轮纹病的多主棒孢病菌分生孢子梗丛生,线状不分枝,暗褐色,具1~7个隔膜,大小多为80~228 μm×6~9 μm;少数长达700 μm;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淡色至淡褐色,具2~22个隔膜,大小222.3 μm×12~19.5 μm。
生物生态学特性:
病原菌生长适宜温度25-27℃,相对湿度接近饱和利于其发病,生产上遇到高温多雨或湿度大,田间湿气滞留持续时间长的连作地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注意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豆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采用测土施肥技术,施足有机肥,增强抗病力。前茬收货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种子用种子重量0.3%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
发病初期喷洒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混27.12%碱式硫酸铜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