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文名:Erysiphe diffusa

英文名:Powdery mildew

分类地位:无性阶段Oidium erysiphoides FR.。有性阶段Erysiphe polygoni DC.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蓼白粉菌。

国外分布:大豆白粉病与1931年在美国报道,到了上世纪70年代才严重爆发于美国的东南部及中西部;日本在1982年报道白粉病的发生,17年后在九州岛大面积爆发;巴西与1996/1997年大面积出现大豆白粉病;1998年,韩国、越南、台湾等地都相继出现大豆白粉病。此病普遍发生于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巴西的主要大豆生产区以及东亚等地区。

国内分布:国国内分布于河北、四川、吉林、广东、广西、贵州、海南等地。

寄主植物:豆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和紫草科植物。

危害与症状:

大豆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 病菌生于叶片两面,菌丝体永存性。叶上病斑圆形,具暗绿色晕圈,不久长满白粉状菌丛,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在白色霉层上长出球形,黑褐色闭囊壳。

形态特征:

菌丝体表生。闭囊壳散生或聚生,球形或扁球形,含3-10个子囊,49-82×29-53μm;子囊内含3-6个子囊孢子,17-30×10-19μm;附属丝多,菌丝状,与菌丝交织。

生物生态学特性:

温度15℃~20℃和相对湿度大于70%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雨水过大不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应选种抗病品种。

  2. 合理施用肥料,保持植株健壮。

  3.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5%多菌灵500-700倍液,能减轻发病。

点赞(258)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手机app

手机扫码下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