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地位:病原菌有性态为为子囊菌亚门,大豆小丛壳(Glomerella glycines(Hori)Lehman etWolf),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ycines Horl)。

国外分布:不详

国内分布:大豆炭疽病是我国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普遍发生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华南各大豆产区,南方重于北方。冷凉地区发病较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炭疽病的危害,种子品质变劣减产。

寄主植物:大豆等

危害与症状:

苗期侵染严重的话 可以导致幼苗死亡,缺苗断垄。 在成株期,主要为害茎及荚,也为害叶片或叶柄。 茎部染病初生褐色病斑,其上密布呈不规则排列的黑色小点。荚染病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病荚不能正常发育。苗期子叶染病现黑褐色病斑,边缘略浅,病斑扩展后常出现开裂或凹陷;病斑可从子叶扩展到幼茎上,致病部以上枯死。叶片染病边缘深褐色,内部浅褐色。叶柄染病病斑褐色,不规则。病菌侵染豆荚可以导致种子侵染。被侵染的种子萌发率低,影响种子质量。

形态特征:

Glomerella glycines(Hori)Lehman etWolf称大豆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球形,多个聚生在皮层子座内,直径180~340μm。子囊长圆形至棍棒状,大小30~106×7~13.5(μm)。子囊孢子 [1] 单胞无色,稍弯曲,大小13~23×4~6(μm)。无性态为Colletotrichum glycines Horl称大豆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四周生许多黑色或深褐色刚毛,长100~200μm。分生孢子梗无色,短。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镰刀形,大小16~25×3.7~4.5(μm)

生物生态学特性:

病菌在大豆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播种后即可发病,发病适温25℃。病菌在12~14℃以下或34~35℃以上不能发育。生产上苗期低温或土壤过分干燥,大豆发芽出土时间延迟,容易造成幼苗发病。成株期温暖潮湿条件利于该菌传播侵染。植株在整个生长期都是感病的,特别是在大豆开花期到豆荚形成期。在这一时期使用药剂防治最为有效。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实行3年以上轮作。(3)药剂防治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拌后闷几小时。也可在开花后喷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点赞(70)

评论列表 共有 3 条评论

admin 6年前 回复TA

完全赞同这样的说法,欢迎提供你的意见或建议。

admin 6年前 回复TA

@admin 每个人都应该来尝试下的产品。

admin 6年前 回复TA

看起来的确很疯狂,很值得一试。谁让他们创造了一款人们可以使用的产品,与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其他消费类产品不同。

手机app

手机扫码下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