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国外分布: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已入侵到撒哈拉以南的44个非洲国家以及亚洲的印度。

国内分布:云南,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海南(三亚,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临高),福建,江西,四川,湖北,浙江,重庆,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台湾,甘肃,山西。

寄主植物:玉米、苜蓿、大麦、荞麦、棉花、燕麦、粟、水稻、花生、黑麦草、高粱、甜菜、苏丹草、大豆、烟草、番茄、马铃薯、洋葱、小麦等

危害与症状:

在玉米上,一至三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心叶、叶鞘等部位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四至六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也会钻蛀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苗期严重被害时生长点被破坏,形成枯心苗。

形态特征:

卵呈圆顶形,直径0.4mm,高为0.3mm,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逐渐变为棕色。幼虫共6龄,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低龄幼虫体色呈绿色或黄色,体长6~9mm,头呈黑或橙色。高龄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存在,体长30~36mm,头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黄色倒“Y”型斑。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条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草地贪夜蛾幼虫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老熟幼虫常在2~8cm的土壤中化蛹,蛹呈椭圆形,红棕色,长14~18mm,宽4.5mm。成虫,翅32~40mm,前翅深棕色,后翅灰白色。

生物生态学特性:

草地贪夜蛾完成一个世代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其世代长短与所处的环境温度及寄主植物有关。草地贪夜蛾的适宜发育温度为11~30℃,在28℃条件下,30d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而在低温条件下,需要60~90d才能完成一个世代。草地贪夜蛾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km。成虫寿命可达两至三周,在这段时间内,雌成虫可以多次交配产卵,一生可产卵900~1 000粒。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等措施来提高作物本身的抗虫、耐虫性。也可以通过调整作物播期使作物易受草地贪夜蛾为害的敏感生育期与其主要发生期错开以减轻为害。此外,将作物与驱避害虫、吸引害虫天敌的其他植物进行间作或轮作也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方法之一,目前试验已经证明“推拉”伴生种植策略在非洲地区可以有效地防治草地贪夜蛾。

化学防治

多杀菌素、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乙酰甲胺磷、丁硫克百威等多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

草地贪夜蛾的天敌资源丰富,包括短管赤眼蜂、夜蛾黑卵蜂、黑唇姬蜂、缘腹绒茧蜂和小茧蜂等寄生蜂,以及草蛉、瓢虫、蠼螋和捕食蝽等捕食性天敌。真菌、细菌、病毒等昆虫病原微生物也可用于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如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芽胞杆菌等。

点赞(69)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手机app

手机扫码下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