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文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英文名:bacterial leaf blight of rice
国外分布:国外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成为日本水稻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已经蔓延到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韩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及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
国内分布:国内情况,仅中国台湾地区有报道。
寄主植物:水稻
危害与症状:
该病菌主要危害水稻,幼苗感病后,病健交界处呈深褐色,新叶往往从病叶鞘内冲破而弯曲伸长,从基部和病鞘腐烂处出现水渍状斑,之后转为褐色,严重的腐烂枯死。该病危害的稻穗呈直立状而不易弯曲,其糙米大多萎缩并且畸形,糙米的一部分或全部变为灰白色、黄褐色或深褐色。
形态特征: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又称水稻细菌性颖枯病,1967年Kurita and Tabei将病原命名为颖壳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lumae),1994年改名为颖壳伯克氏菌 (Burkholderia glumae),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有荚膜,无芽孢。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是一种严重的种传病害,它不但侵害谷粒,而且还引起水稻秧苗腐烂。鉴于其检疫重要性,2007年被列为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防治方法:
1)建立准确、快速的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检测技术,特别是针对种子中该病的检疫和鉴定,有效防控该病害在我国发生和传播;2)水稻细菌性谷枯病寄主范围较广,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目前我国尚无该病害报道,但有适宜于其发生的生态条件,因此,加强管理和进行风险分析评价,有效防控该病害的发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