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文名:Exserohilum turcicum
英文名:turcicum leaf blight
分类地位:玉米大斑病的病原,有性态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ell Leonard Suggs),属子囊菌门刚毛座腔菌属。
国外分布:国外情况,最早于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报道,陆续在世界各地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现。
国内分布:国内情况,我国1899年首先在东北玉米产区发现该病害,目前几乎所有玉米种植区都有该病的发生。东北、华北北部、西北东部、西南山区是该病的主要流行区域。
寄主植物:玉米等
危害与症状:
玉米大斑病属于气流传播病害,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到大斑病菌侵染。发病初期底部较老叶片先出现水浸状斑纹,之后向上扩展为灰绿色小斑点,最终形成大量灰褐色病斑,叶鞘和苞叶也会产生病斑。发病植株由于灌浆不足,导致籽粒干瘪,品质降低,叶片大面积感病,造成光合作用破坏,植物生长衰弱,发病植株也易倒伏。
形态特征:
无性态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Leonard Suggs),属半知菌突脐蠕孢菌。自然条件下,以无性方式进行侵染循环,有性态较少见。玉米大斑病又称叶斑病、条斑病、枯叶病、煤纹病等。一般年份,该病可造成15%~20%减产,直接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和粮食安全。
防治方法:
★检测方法:玉米大斑病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经典检测方法,如病原物的分离培养、生理生化鉴定、显微观察等。常见的两种病斑类型有,R型病斑,称为褪绿型病斑,S型病斑,称为萎蔫型病斑。另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方法也可检测和鉴定该病菌,包括普通PCR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等。
★防治方法:玉米大斑病的防治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田间种植管理,辅助化学药剂防治,达到综合防治效果。常用的品种包括郑单958、农大108、良玉66、京科968、益丰39等对大斑病都有很好的抗性,应因地制宜推广种植。常用的化学药剂有50%敌菌灵、75%百菌清、4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