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地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俗称“钻心虫”“箭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属害虫。

国外分布:国外情况,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包括印度、东南亚、朝鲜、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国内分布:国内情况,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四川、广西、广东、内蒙古、宁夏、台湾等省市。

寄主植物:玉米、高粱、黍、棉、向日葵、水稻、麦类、豆类、甘蔗等

危害与症状:

亚洲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在心叶期,初孵幼虫爬入心叶内,取食心叶,留下白色表皮;2、3龄幼虫爬入心叶内潜藏为害,当心叶展开后,出现整齐的洞孔;还可以蛀入茎秆为害,蛀食处常堆有大量粪渣;被害植株会降低其光合效率,影响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玉米籽粒产量下降。

形态特征:

亚洲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一般年份春玉米受玉米螟危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更多,大发生年份可使玉米减产30%以上。对玉米的优质、高效、高产构成较大的威胁。

生物生态学特性:

玉米螟在海南1年可发生约7代。在海南三亚、乐东、凌水、东方等市(县)南繁区域未见有明显的越冬现象。在北方,该虫则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

成虫一般在晚上羽化,昼伏夜出,飞行力强,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多数雌蛾1生只交配1次,而雄蛾有多次交配的习性。交配1~2天后雌蛾开始产卵,卵多数产在叶片背面的中脉附近。单雌产卵10~20块,产卵量为300~600粒。雌蛾多选择在45cm以上生长茂密、叶色深绿的玉米植株上产卵,以中、下部的叶片最多。

幼虫多在上午孵化,孵化后先群集于卵壳附近取食卵壳,约1小时后开始分散,爬行到植株幼嫩部位,开始取食为害;有的则吐丝下垂随风飘移到临近植株上,形成转株为害。幼虫多为5龄,有趋糖、趋触、趋湿和负趋光性,喜欢潜藏为害,多选择在含糖量高、潮湿阴暗又便于潜藏的处所,如心叶丛、雄穗苞、雌穗苞及叶腋间等处。幼虫老熟后多数在其为害处化蛹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秋后至翌年春玉米螟幼虫化蛹前,对寄主秸秆、根茬、穗轴、苞叶等加工处理如秆棵还田、沤制秆棵肥、整地时捡净根茬和残茎等措施以减轻越冬虫源。在玉米抽雄后未散粉前进行隔行去雄,带出田外进行处理。合理布局作物种类和品种,避免插花种植,在螟害重的地区种植抗虫品种;此外,种植蕉藕、早播玉米或谷子,加强水肥管理,使其生长茂密诱蛾产卵,进行集中防治。

(2)生物防治。以蜂治螟:在螟卵初盛期开始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或玉米螟赤眼蜂,每亩释放2~5张蜂卡,分2次进行释放,间隔5~7天。蜂卡经变温锻炼后,夹在玉米植株下部第五或第六叶的叶腋处;以菌制螟:常用的是Bt和白僵菌,在玉米心叶期可用孢子含量50亿~100亿/g的白僵菌粉,按1∶10的比例与过滤煤渣配制成颗粒剂施于心叶内,每株2g,也可以用Bt菌粉50g/亩稀释2 000倍液灌心;穗期可用Bt 200~300倍液在雌穗花丝上滴灌。

(3)诱杀成虫。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也可用诱芯剂量为20μg的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设置水盆诱捕器,诱杀雄虫。

(4)药剂防治。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10%时,集中防治1次,可用0.5%辛硫磷颗粒剂在心叶末期的喇叭口内投施,每株2g;或用50%辛硫磷3 000倍液、2.5%溴氰菊酯5 000倍液等药液灌心。在抽丝盛期将5%辛硫磷颗粒剂撒在玉米的“4叶1顶”,即雌穗着生节的叶腋及其上2叶和下1叶的叶腋、雌穗顶的花丝上。也可用上述药液滴在穗顶。

点赞(175)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手机app

手机扫码下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