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南繁区基因飘流距离数据查询系统
陵水县
基因飘流距离:
陵水水稻基因飘流风险评估与监测----基因飘流最大阈值距离表 单位:米
注:
“基因飘流距离”是指不同类型水稻材料在0.01%和0.1%阈值下的最大基因漂流距离。“基因飘流阈值”和“基因飘流最大阈值距离”释义请参阅本数据库“知识纵览”页面。
——————————————————————————————————
陵水县概况:
陵水县地处低纬度、属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全境日照时长,阳光充足,春夏秋冬四季无寒,冬无霜雪,雨量充沛。春季少雨,夏季多吹南风及东南风,秋季多雨及刮台风(每年2-3次),冬季无霜少雨多刮北风及东北风(岭门地区叫“猪母风”,所刮时间较长)风力在5-6级。
东北部至东南部沿海一年四季均受着海洋季风的直接影响,形成该地区湿度较大,容易降水。冬季北方的冷空气南下,造成严寒,但陵水县地理位置特别,大牛岭山脉像天然的屏障挡住南下的寒流,海风使海上的热气流强势北上,使空气变暖,形成该地区四季无冬的特点。 陵水县常年平均气温在24.7℃左右。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为19.8℃,7月平均最高气温30℃,历年最高气温为37℃,历年最低气温为5.6℃,常年积温平均值为9050.1℃,月平均气温≤12℃的天数甚少。
陵水县的土壤基本上划分为四个土类(14个亚类,28个土属),一是花岗岩山地黄壤,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心土为黄棕色砂壤粘壤,底土坚实呈块状结构;二是花岗岩砖红壤性红壤,该土质有机质含量高,心土呈灰黑色,有团粒结构,保水保肥性能好;三是花岗岩砖红壤,土层深厚、肥沃,逞块状结构;四是滨海沙土,土壤为沙土和沙壤土,地表多无覆盖物,保水保肥能力差,PH值在5.5-7.5之间。
花岗岩山地黄壤是属于潮湿的亚热带森林气候的土种,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750米以上的山地,土壤刮面层次明显,表层由于含腐植质呈灰棕色,沉积层均呈不同程度的黄色或棕黄色,土层厚薄不一,均在1米左右,常含有零碎大小不一的母碎片,具体分布在吊罗山、本号等地区;花岗岩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450米-750米的山地,该土壤是黄壤和红壤的过渡性土类,土壤PH值5.53,土层较厚,一般在2米-3米以上,母质为花岗岩残积物,植被多为绿阔叶林。具体分布在祖关、田仔、群英等地区;花岗岩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45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该土壤属于热带地区性土壤,其气候特点是湿度高,年平均气温24℃-24.6℃,日照较为充足,该土壤风化层深厚,PH值5.6,植被多为常绿叶林,具体分布在隆广、文罗镇和提蒙乡等地区;滨海沙土,该土区属于滨海平原,地形开阔平坦,成土母质为浅海沉积物,具体分布在东南沿海黎安、新村、长城、三才、椰林、军田、英州等乡镇。
陵水县土壤多系云母花岗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岩,混合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而成。主要土类的面积:水稻土21.1681万亩,滨海沙土8.2883万亩,潮沙泥土4.5396万亩,砖红壤99.1798万亩,砖红壤性红壤6.5966万亩,山地红壤23.2762万亩。
北部和东北部山区,西南部高丘地区,主要属砖红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东南部与南部的滨海台地沙质土和低丘;平原棕色沙壤土地区,土壤有机质少,瘦瘠、干燥,植被稀疏,都是潴育型的犁底层以下的土层,淋溶沉积明显,铁锰结构及斑纹显著。滨海水稻土盐渍性强,山区山坑田,受冷泉水影响,长期积水氧化不良,处于还原状态,土体烂泥,土壤地力较差。
|
|
版权所有: © 海南大学水稻生物多样性与种质创新实验室 |
Copyright: Crop Biodiversity & Rice Germplasm Enhancement Lab HNU, All Rights Reserved |